军衔,是军队的一种等级标志,也是军人荣誉与责任的象征。将军军衔,更是所有军人向往和追求的至高荣誉。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之时,军队绝大多数干部都能正确对待,接受组织上评定的军衔,当然也有个别同志不够冷静,和这个比,和那个争,闹得不愉快。对此,毛泽东曾风趣地批评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然而,在众多授衔将军中,却有3位将军心甘情愿,主动让衔、降衔,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精神境界。 “大将军衔,受之有愧。”
徐海东,湖北黄陂人,曾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34团任代理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和黄麻起义。历任黄陂县区农民自卫军队长,县委军事部部长兼区委书记、赤卫队大队长,红四方面军团长、师长,红25军、红28军军长,红15军团军团长,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员等职。建国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55年,徐海东被评定为大将军衔。论战功,他身经百战,有“中国的夏伯阳”、“徐老虎”之称,全身20余处战伤,九死一生。他负伤最重的一次,是在长征途中的庾家河战斗中,一颗子弹从其左眼下钻入,从颈后穿出,喉咙被淤血堵住,呼吸困难,生命垂危。紧急关头,护士周少兰(后为徐海东妻子)伏下身子,一口一口将其喉咙里的淤血吸出,并昼夜寸步不离地悉心照顾。在昏迷4天4夜后,他奇迹般活了过来。十年内战中,国民党用飞机撒传单,上写“凡击毙彭德怀或徐海东者,当赏大洋10万!”他率领的红25军,从大别山打到陕甘高原,是第一支完成长征的红军队伍,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论贡献,他率领红25军先锋北上,巩固了陕北根据地,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陕北,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建立了不朽功勋;特别是在关键时刻,从红25军仅有的7000元大洋中拿出5000元交给党中央,帮助中央红军渡过到达陕北后最艰难的第一个冬天,毛泽东称赞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授予他大将,按理说受之无愧。但是,当时正在大连养病的徐海东听到后,心中十分不安,觉得自己在出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后不久就病倒了,1940年以后几乎是在担架和病床上度过的,养病的时间多于战斗的时间,“大将军衔,受之有愧。”于是托人捎信给毛泽东,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希望能将大将军衔让给别人。1955年10月,周恩来总理到大连看望徐海东,徐海东还向总理提出:我长期养病,为党工作太少了,党授予我大将军衔太高,受之有愧。周总理一向钟爱这位窑工出身的虎将,紧紧握着徐海东的手说:“海东同志,你不要让了,授你大将军衔,是根据你对革命所做的贡献决定的。依我看,不高,也不低,恰当!”
“降衔申请”和“降级报告”
许光达,湖南长沙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在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任排长、代理连长,红6军参谋长,17师政治委员、师长,红3军团长、师长等职。1932年赴苏联学习,1937年回国,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3分校董事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八路军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第1野战军2兵团军长,第2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1955年授衔时,周恩来通知许光达将被评为大将,许光达没有同意。他觉得“自己1925年参加革命,战绩平平。1932年至1937年,在苏联疗伤学习,对中国革命毫无建树。……自苏联返国后,有几年在后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在中国革命的事业中,我究竟为党为人民做了些什么?”周恩来又让贺龙做许光达的思想工作,许光达还是不同意,说:“毛主席、中央军委对我的信任,我衷心感谢。但与其他几位大将比,无论德、才、资、功,均不如他们。我请求贺总把我的意见反映到中央军委,改授我上将军衔。”后许光达又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写信,要求只评上将,在他亲笔所写的“降衔申请”中,有这样一段:“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面请降衔。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但中央军委并没有同意许光达的降衔请求。许光达为此内心十分不安,于是再次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递交了一份“降级报告”,请求将自己的行政级别由大将的四级降为上将的五级。后经军委反复研究,终于同意了许光达的请求。就这样,在10位大将中,其他9位都是行政四级,唯独许光达是行政五级。许光达主动让衔降级之举,令毛泽东感慨万分。在中央军委扩大会上作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讲话时,毛泽东赞扬许光达让衔一事:“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一位甘心把自己的级别降低的人,他就是许光达同志,这是一面镜子,一面共产党员毫不为已、不谋私利的镜子!他将始终成为我党、我军上下一面很好的镜子!”“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毛泽东的这番话,是对许光达高风亮节的最高评价。
“为大家做出好样子”
徐立清,安徽金寨人,1929年参加红军。历任红1军第32师经理处书记,红4军第11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红4军政治部主任、总卫生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八路军129师骑兵团政治处主任,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西北野战军政治委员兼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总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成都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在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的领导下,副部长徐立清主持授衔工作。当他看到授予上将军衔人员名单中有自已时,主动将自己的名字调到中将之列。名单到了罗荣桓手里,他当即找来徐立清谈话,并将徐立清的名字又恢复到了上将名单中。之后,徐立清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写信,表示:“因为我是主管授衔工作的副部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大家做出好样子。要不然,我就不好要求别人了。论德、才、资、功,授予中将我就已经感到十分荣耀了。”罗荣桓随即把这个意见向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作了汇报,事情后来又被反映到周恩来总理那里,他们又分别找徐立清谈话,但徐立清坚持自己的想法。最后,他们同意了徐立清的意愿,授予徐立清中将军衔。事后,周总理感慨地说:“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我说徐立清也是一面镜子,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毛主席了解情况后说:“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
徐海东、许光达、徐立清三位革命前辈,论资历、战功和地位,不能说不显赫、不显要,但在荣誉名利面前,他们却如此从容和大度,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丰碑,永远是我们后人鉴查自身的一面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