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历史上有一位资格老、理论素养好的儒将、他就是辅佐毛泽东指挥反“围剿”出奇兵、倡导抗日持久战,被誉为毛泽东身边的“军事高参”的郭化若将军。 黄埔四期高才生投奔井冈山
郭化若,原名郭可彬,又名郭俊英,1904年8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城市贫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9岁时他便开始在一家报馆抄写通讯,直到13岁时,才在父亲的一再坚持下进入教会办的福州崇实小学读书。小学期间,郭化若虽然接受的是追求功名的教育思想,但岳家军、细柳营以及投笔从戎、中流击楫的故事给了他极深的印象,令他神往。
1920年春,他读完了高小课程,由于父亲的反对没能保送到基督教办的培元中学读高中,转而报考福建省立第一中学,虽然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但因学费昂贵不得不放弃,最后进了农林学校预科班学习,一年后转入本科,不久,再度由于家境贫寒而辍学。为实现他神往的“岳家军、细柳营以及投笔从戎、中流击楫”孩提梦想,无奈之下,他不得不满含热泪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
1923年春,离乡背井的郭化若到了广州,寄住在一个会馆里,靠替人代写书信、抄稿、写碑文谋生。这年6月,他经人介绍,参加了一个叫做新员工社的进步团体组织,并经常参加一些活动。第二年的年初,也就是1924年1月,郭化若怀着对孙中山先生的无比信仰,加入了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
1925年秋,郭化若正式成为黄埔军校的第四期学员。他经过预备期学习,入伍生后又考入了炮兵科。从此,郭化若便迈出了他近70年革命征途的第一步。
这年的9月,郭化若随东征军讨伐陈炯明叛军。同年冬,他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一年的年底,郭化若结束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的学习生活,毕业时被留校委任为炮兵第2队代理队长。在此期间,由于郭化若的成绩优秀和教官的推荐,蒋介石曾两次下令调他去当秘书,但都被他以“军人应当战死在疆场”为托词予以坚决回绝。1926年春,郭化若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曾任北伐军某部炮兵连连长。“中山舰事件”以后,郭化若对国民党失去了信心,毅然决定退出国民党,成为公开的共产党员。
1927年11月,大革命失败后,郭化若赴苏联入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但在炮兵学校学习还未结束的时候,由于国内的形势发生巨变,郭化若不得不放弃学业,毅然决定立即回国。
1928年冬,苏联莫斯科出奇的寒冷,呼啸的北风裹卷着大雪,肆虐着,铺天盖地。一辆由北向南行驶的火车在白茫茫的大地上艰难向前爬行着。郭化若坐在紧靠车窗的地方,头朝外,久久凝视着窗外的白雪,一副脸色深沉,心事重重的样子……
“回国后,一定要尽快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去,参加由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这是郭化若在回国途中拿定的主意。
1929年的初春,郭化若终于回到了祖国,来到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当时,接待他的刘静江对他要参加朱毛红军的想法非常赞成,并向他介绍了一些情况,交代了一些有关事项。
1929年5月中旬的一天,红日高照,阳光艳丽。郭化若把自己乔装打扮成一个商人模样。为防止路上遇到敌人盘查的麻烦,他把介绍信缝在内衣夹层中,一切准备妥当,他便心急火燎,大步流星地赶往江西寻找红军。
8月2日,郭化若终于走到龙岩,来到前委,见到了素有“红军之父”之称的朱德。他向纯朴敦厚、豪爽大度的朱德行了个标准的军礼,递上介绍信,简要汇报在苏联学习及回国后的想法。
朱德用宽厚的大手紧握着郭化若,以浓浓的四川乡音响亮地对他说:“要得,要得!又来了位黄埔高材生,现在我们正需要你这样的人。你对工作有何打算?”
“服从组织分配,干什么都可以。”郭化若说。
朱德考虑了一会说:“第二纵队组建时间不长,那里很缺干部,纵队几次来请求,要前委给他们派得力的参谋去,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今天你来了,这真是可遇不可求,你就先去二纵队当参谋,如何?”
“完全可以。”郭化若爽快回答。
郭化若起身向朱德告辞,他左腿刚跨出门槛,突然间又缩回,转过身来问朱德:“我何时能见到毛委员?”话一出口,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失言。
但朱德听后,并没有责怪他,只是神情沮丧地摇了摇头,长叹了一口气说:“一言难尽,日后有空再详谈吧。”
郭化若向朱德辞行后,踏着月色,连夜向连城赶路。8月3日上午,郭化若经一夜半日的急速行走,终于找到第二纵队。下午,郭化若走马上任,随部队向白沙进军。
漳平一战初显才华,毛泽东亲自委以重任
8月26日晨,天空呈浅灰色,西北角上还挂着稀少的几颗失去光泽的星。郭化若带领四支队的战士们在急速地行走着,发出“嚓嚓嚓”的脚步声。
时至中午,部队秘密赶到了漳平城郊的和平镇。郭化若与耿恺站在一座小山头上,观察地形后,两人作了简单商量,准备趁敌人还未察觉前,以北门为突破口,使敌措手不及。
可是,战斗发起后敌人的火力凶猛异常,根本不像出发前侦察员所获知的只有一个连兵力的阵势。
善于观察的郭化若认为敌情有变,立即派人抓来俘虏审问,才得知漳平守敌实有暂编第一旅的一个团带一个营,另加一个迫击炮连。按集中兵力的战术要求,应该组织有一个团的兵力攻城,取胜才有把握。
敌我兵力相差悬殊,是进还是撤?
关键时刻,郭化若沉着冷静,忙而不乱。他意识到,要对付敌人的猛烈火力,只有发挥炮火的威力,以火力制火力。但炮弹有限,只能以打得准为要了。
郭化若把手枪往腰里一插,命令战士们把迫击炮拉到他身旁的制高点,亲自瞄准敌城内的目标,“轰”的一声,一发炮弹不偏不倚,正好落在敌指挥所的门口,敌团长当场炸死。敌人失去指挥,顿时成了一盘散沙。
郭化若见机指挥部队乘势杀入城内,全歼守敌,缴获武器装备600余件,其中有4挺重机枪,6门迫击炮及一大批弹药。
朱德知道胜利的消息后非常高兴,夸奖了郭化若一番。郭化若的名声也随之在部队中传开。当晚,红四军前委决定,任命才到部队23天的郭化若为第二纵队参谋长。
在20多天的时间内,郭化若连续参加两次战斗,亲眼目睹朱德肩上的沉重担子,目睹为指挥部队作战,常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工作。往后,朱德身上越来越重的担子,有谁能分担?若是毛泽东在,形势就会……
9月下旬,朱德在上杭主持召开红四军党的“八大”会议,准备讨论建军原则及解决部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而,由于红四军自失去毛泽东的领导,部队中五花八门的思潮很多。当时前委实行的是“自下而上的民主讨论”,各纵队领导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各自为政,争论不休,会议开了3天,没有讨论出什么结果。
郭化若见会议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就和彭德怀联名写信请毛泽东回来主持工作。这封信情真意切,满腔热忱,代表了红四军中绝大多数人的心声。想必毛泽东看到后,会有所考虑。
郭化若仰望星空,多么希冀毛泽东能早日回到红四军,回到我们的中间。
他期待着……
1929年11月26日,风和日丽。在朱德、陈毅的再一次邀请下,毛泽东从上杭苏家坡回到汀州,重新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
毛泽东回来的当晚,便向朱德问起郭化若的情况。“有个叫郭化若的现在在何处?”
“目前在二纵,任参谋长。他的工作能力不错。”朱德说。
11月28日,前委在汀州召开扩大会议。开会前,朱德忙拉住郭化若的手,给毛泽东介绍说:“这就是郭化若,黄埔毕业的,从苏联回来就急着要找你。”
毛泽东走过来,紧紧握着郭化若的手说:“你就是给我写信的郭化若?信写得不错啊,我们红四军又多了一位秀才呵。”接着,毛泽东又问起郭化若所在部队的情况,郭化若作了简要汇报。
12月中旬,红四军机关移驻福建上杭古田后,毛泽东主持召开由各纵队、支队党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初步统一思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为红四军“九大”的召开作充分准备。
到古田后的第二天晚上,毛泽东派人把郭化若叫去。毛泽东问起郭化若到红四军后的体会。郭化若把自己调查的情况和有关建议,如实地向毛泽东作汇报。毛泽东听后很是赞成。夸奖郭化若看问题有见地,对郭化若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给予肯定。
毛泽东又对郭化若说:“今晚我叫你来,是有个任务要你去完成。我知道你是科班出身,现在又有点实践经验,是否可以把你的意见,写个总结材料,着重把部队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写详细点。”
郭化若不好再推辞,沉思片刻后对毛泽东说:“我竭尽全力完成任务。”
接受任务后,郭化若不敢懈怠,随即把自己关在一间小房子里,思考了三天,熬了几个通宵。他把自己在部队中所看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列举出来,并逐一加以分析,查找原因。
3天后,毛泽东看了他写的这份有十几页纸的材料,非常满意,点着头对他说:“写得不错,有条理,有论据,文笔流畅,分析透彻,提出的建议有见解。”说完,毛泽东转向对身旁的朱德笑着说,“不愧是我们的秀才啊!论能力,干个师长没有问题。”
朱德接过话说:“我们的化若平时不露相,一露显峥嵘啊!”
出任红四军军部参谋处长在毛泽东身边出谋划策
古田会议结束后不久,前委开会研究人事安排及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当时,红四军军部缺一个参谋处长,对这个人选问题,前委首长都十分重视。因为参谋处长一职,不仅是司令部作战指挥的具体负责人,一些重要作战文书也要由参谋处长拟制,而且位置重要,在首长身边工作,掌握着大量的核心机密。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大家讨论一致同意,由郭化若出任红四军军部参谋处处长。
从此,郭化若跟随在毛泽东身边,开始为毛泽东等出谋划策。
郭化若在毛泽东等身边工作,似“蛟龙入海,猛虎下山”,浑身充满力量与智慧,拟文电、写文稿挥洒自如,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出主意、提建议见地高,有质量。英雄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郭化若在起草第二次反“围剿”通令时,提出了游击战的十项法则,即“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盲敌”,这样就使毛泽东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更加具体化。
从那时起到1931年9月,郭化若先后担任红一军团指挥部参谋处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中央军委第二局局长等职,一直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做参谋工作,参加了攻打福建上杭、湖南长沙等战斗及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等一系列战役战斗实践。在此过程中,郭化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战术思想。
此外,郭化若还参与创建了我军第一支工兵队和无线电队。
不久,由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粉碎了蒋介石的三次“围剿”,其威望在全国民众中日益猛增,如同神话般被人们所传颂。
在毛泽东的亲自过问下恢复党籍
就在毛泽东军事指挥才能充分展现的时候,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占了上风,郭化若先是调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任秘书长,苏区党代会后又调任军委二局局长,离开了红一方面军。1932年7月,郭化若又被解除一切领导职务,调到红军军事学校。刚到红校,他就在大会上被宣布开除党籍,这对他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莫名其妙,但有冤无处申。后来才知道,王明搞“肃反”扩大化,以托派嫌疑的莫须有罪名开除了郭化若的党籍。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红军大学和其他3所红军学校合并组成了红军干部团,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委,负责保护董必武、徐特立等老同志随军北上。由于陈赓的信任和赏识,郭化若出任干部团司令部作战科长。出发时,郭化若脚后跟正患溃疡,走不多远就化脓,直到遵义会议后才稍有好转。但是,身为作战科长,每当别的同志宿营休息时,他却要忙着找房子、写宿营报告、找向导、调查第二天的行军路线,工作量大大超过常人。有人说“长征全靠两条腿”,但由于脚后跟长期溃疡,郭化若深有感触地说过“我只能全靠一颗心”!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同时成立,郭化若担任训练处长。在简陋的条件下,郭化若参与收集、编写教材,制定教育纲要,改革训练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郭化若尽管遭到如此沉重的打击,但并未因此悲观丧气,仍然竭尽全力地为党工作。在红军学校和后来的红军大学内,他一贯热心教学,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员。长征到达陕北以后,郭化若在担任红军教导师参谋长、庆阳步兵学校教育长等工作中,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郭化若也曾多次致信毛泽东,汇报自己的工作、身体情况,并表示希望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7年6月4日,毛泽东在百忙中复信慰勉郭化若:“你在长期苏维埃战争中,为革命奋斗到底的忠诚与劳绩,我们都是完全承认与一致赞扬的。你的身体情形如此,除同意你下期来延安外,我正在替你买药,不久当可买来寄你。”同年7月,备受鼓舞的郭化若又一次致信毛泽东,提出了《关于部队军事教育的一点意见》,指出应重视军事教材的编写和军事教员的选拔。毛泽东阅后回信,表示以后“仍请你对军事教育作我的顾问”。很显然,郭化若这位高参在毛泽东心目中有相当分量。
可是,郭化若的党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是压在他心头的一个沉重包袱。
1937年8月底的一天,郭化若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问他:“化若同志,人家说你骄傲,你自己看法如何?”郭化若不由一阵委屈涌上心头,差点掉下眼泪来。他说:“主席,我连个党员都不是,有什么资本骄傲呢?我30多岁了,想找对象,人家一听我不是党员,就不谈了。”毛泽东望着窑洞外沉思良久,说:“你受了很多委屈了。”
不久,毛泽东开始亲自过问郭化若的平反问题。
1938年7月,在毛泽东的亲自过问下,中央组织部正式恢复了郭化若的党籍,他背了7年的沉重历史包袱终于卸下来了。
抗战中兵法著述饮誉国共,毛泽东称:“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1938年9月至12月初,在毛泽东亲自安排下,郭化若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这一年的年底,郭化若刚刚结束中央党校的学习,就出任中央军委第一局(军委一局)局长兼中央军委编译处处长等职,重新成为毛泽东的军事高参。
军委一局是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的作战局,下设作战、情报、机要、管理4个科。郭化若出任此一要职,可见毛泽东对他的器重。郭化若除了准确掌握全国各战略区的情况、起草各种作战文电之外,他还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创办与负责主编《八路军军政杂志》。此外,他还要机要科保存好毛泽东起草的文电稿。
这段时间,郭化若还牵头成立了延安黄埔同学会(现在大陆黄埔同学会的前身)。同时还专心致志地研究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并拟出《抗日游击战争一般战略问题》的提纲,重点论证两个问题:一是游击战争是否有战略问题;二是抗日游击战争究竟有哪些战略问题。论证结果深受毛泽东好评。
1939年1月至1940年2月,中央军委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开办了第一期参谋训练队,共有学员130余人。为表重视,毛泽东特派郭化若主授“战略学”课程,并对希望他主授“战略学”课的训练班负责人说:“你们放心,郭化若授得和我差不多甚至超过我!”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损兵折将,但对中共持久抗战、游击弱敌的建议就是听不进去。从1937年底起,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郭化若开始学习、宣传古兵法,主要目的是向国民党军官做宣传,帮助他们认识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的必要性。郭化若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赤壁之战及其对民族战争的启示》、《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等文章,以古鉴今地指出“团结存、分裂亡”的道理,阐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1939年八九月间,毛泽东又专就研究、宣传《孙子兵法》对郭化若作了具体指示:“要为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去读《孙子》,要精虑《孙子》中优美卓越的战略
思想,批判地接受其对战争指导的法则,以新的内容去充实。”同年底,郭化若写出了约4万多字的《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一文,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并让他在“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专门讲演。
郭化若此篇军事论文影响甚大。有一次,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在毛泽东住所对郭化若说:“有些国民党军官向我打听写《孙子》文章的郭化若何许人也?和郭沫若是不是兄弟?我答:他是我党毛泽东同志的军事高参。他和郭沫若先生没有亲戚关系,但他在我国军事理论界的地位应该和郭沫若先生在革命文学上的地位相当。”
从此以后,郭化若的名字就与《孙子兵法》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始终没有停止对《孙子兵法》的研究,而且不断有新作问世。解放战争初期,他就利用战斗间隙,用白话文翻译《孙子兵法》。1957年7月,《新编今译孙子兵法》隆重出版,毛泽东知道后欣喜地说:“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1940年8月,在延安新哲学会第一届年会上,郭化若以自己对毛泽东《论持久战》等军事著述的深入思考为主线,作了题为《军事辩证法》的报告。1941年春,《八路军军政杂志》以《军事辩证法之一斑》为题发表在该刊第三卷第一、三、四期上。毛泽东阅后大喜,指出:“用唯物辩证法来说明军事问题,大有文章可做。”
1941年秋,郭化若奉命离开了军委一局,又回到了军事教育工作岗位上,从事军队院校的教学工作直到抗战结束,历任抗大第三分校董事长、延安军事教育委员会委员和军事学院教育长,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
在整个抗战期间,郭化若以笔为枪,著述颇丰。许多研究者都认为,“作为毛泽东的军事高参,郭化若的著作、文章几乎都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阐述”。
离开毛泽东驰骋解放战争疆场功勋卓著
1946年6月6日,郭化若带着妻儿离开了生活、战斗近10年的延安,离开了毛泽东,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他于7月初到达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被任命为鲁南军区副司令员。1947年8月,郭化若经渤海区赶赴第6纵队就任副司令员。沙土集战役后,陈毅、粟裕率领1、3、4、6、8纵队向豫皖苏进军。郭化若带领6纵队先后占领亳县、太和、界首、颖上、蒙城、临泉、新蔡、阜阳、项城、沈丘等县城,圆满完成了华野首长交给的任务。
1948年8月,郭化若调至第4纵队任政治委员兼党委书记。此时,著名的淮海战役拉开了序幕。郭化若所率领的第4纵队奉命由兖州向东南开进,攻占邳县,进占运河车站,攻取尤家湖,围歼黄伯韬,配合兄弟部队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
1948年11月23日,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郭化若所领导的4纵的主要任务是统一指挥第1、第12纵队,组成东路阻击集团,配合友邻部队坚决阻击徐州南援之敌。尔后,又协同各兄弟部队合围杜聿明集团,获得了巨大胜利。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附华野一部在双堆集地区全歼黄维兵团,顺利结束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战斗。
1949年元旦过后,我淮海战役总前委下达了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的号令,我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同时进攻,第4纵队俘虏了杜聿明本人。当这个黄埔一期的学长被押送到他的师弟——黄埔四期的郭化若面前时,开始还摆出一副骄横高傲、不肯认输的姿态,经郭化若一番训斥、开导以后,才低下头来。
在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中,第4纵队共参加大小战斗约50次,歼敌7.2万余人,并活捉了敌剿总司令长官杜聿明。
淮海战役结束后,郭化若即根据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的指示,指挥部队进行渡江前的备战。2月9日,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称第三野战军,郭化若任第9兵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第9兵团下辖四个军,即第20军、第27军、第30军、第33军等四个军,被安排在芜湖两侧地段渡江。接到任务后,郭化若率部队到达无为、含山地区后,在全兵团开展了形势任务教育和新区政策、城市政策的学习。同时,命令部队筹集船只、训练水手、排除部队中存在的渡江顾虑、解决渡江作战的战术问题、派侦察人员渡江侦察等,做好渡江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郭化若所领导的侦察工作在了解敌情、里应外合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50年代引起全国轰动的电影《渡江侦察记》,就是依据第9兵团第27军先遣大队渡江侦察事迹原型创作的。
渡江任务完成后,第9兵团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
9月,中央军委任命郭化若为淞沪警备部队司令员兼政委,他带领部队,肃清残敌、匪特,有力打击犯罪活动,仅在两个月内,即破获敌“京沪杭警备总部”、“反共救国军第1纵队”、“东南反共救国军”、“青年救国军第5纵队”等反动组织40余个,同时破获了约3626起各类刑事案件,捕获罪犯近1.4万人,其中敌特案件825起,捕获罪犯7350余人。另外,郭化若还领导部队加强防空力量,防止敌机的空袭,指挥部队解放了上海附近的一些岛屿,在部队中开展生产节约运动和思想文化建设。这一系列的工作,为大上海的顺利接管、繁荣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化若任淞沪警备司令部、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兼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和第八兵团政治委员。1955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将全国战略区重新划分,将华东军区改为南京军区,郭化若被任命为副司令员。1955年,郭化若被授予中将军衔。
1958年,全军正式开展编写战史工作。南京军区的战史编写工作由郭化若负责。1973年12月,中央军委任命他为军事科学院副经理。其间,他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的工作中,为军事科研发挥自己的余热。1982年,郭化若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仍对军事科研痴心不改,写了一批军史文章。郭化若对我国长期战争历史的研究、总结,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95年11月26日4时14分,一代红色儒将、毛泽东的军事高参走完了他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光辉历程,享年91岁。